第2篇 家庭——吴越钱家,家规良好
第19讲
秩序——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钱氏家训》有言:“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家庭幸福,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家规。家的里里外外都要干净整齐,长幼尊卑的次序也一定要严格遵守。这句话强调了秩序的重要意义,对孩子们来说,可以大致理解为要守纪律。
这句话中的“六闾”指的是家族聚居的地方,“尊卑”指的是家里的主仆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两者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但是重视秩序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聚族而居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家训的作用非常大。从汉朝时候开始,家训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有些有名的家族家谱中所记载的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广为关注的治家良策,也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其中的不少格言警句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到现在仍为大多数家庭所坚持。
家规和家训都是强调整饬的秩序,“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说的也是秩序的问题,只是更加微观。
秩序又称有序,与混乱、无序相对应。秩序总是与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等特征相联系,表现为有序的状态。比如每件物品都有一个位置,每件物品都在它的位置上,这就是秩序。而对于社会来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位置,每一个人都在他应有的位置上,这也是秩序。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中,秩序无处不在。每天早上,公交车开始按照固有的间隔一趟趟地发车,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虽多,但都按照红绿灯的要求在有秩序地运转。可想而知,一旦失去了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在我国古代,秩序的维持是通过硬性的法律和隐性的礼来实现的。从个人到家庭,从社会到国家,从生产到生活,从言论到行为,无不为礼文化所包容、所调整。秦砖汉瓦,编钟乐舞,宫室殿庭,天坛圜丘,是礼的物质遗存;汉唐明清的众多礼典是礼的精神遗存;事长以礼,尊师以礼,是礼的规范遗存。这些礼与各种法律一起维护着社会的基本秩序。
进入到现在,秩序开始越来越多地靠法律来维持。不过随着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的风潮越来越强烈,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了。一些人觉得,自己要是太维护秩序,就会让自己的自由受到损害,其实这是把自由和秩序过分对立起来的结果。
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守纪律、有作为的孩子,就要让孩子明白秩序与自由之间密不可分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孩子们理解:自由是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才可以存在的,如果没有秩序的约束,将无自由可言。
钱永刚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长子,他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是高级工程师、上海交大兼职教授。
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当然,这种严格的教育多数都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的。钱永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
事实正是如此,钱学森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他本人却一直穿一件黄色的军装,外面披着黄色的大衣。他的衣服虽然很旧,但是却非常干净。他的书房也是如此,不但干净,而且整饬有序,很少出现东西找不着的时候。
航天工业部财务司前任司长亓英德回忆说,钱学森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喜欢听古典音乐,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钱老每天早上起来打扫卫生,还会自己刷马桶。”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接下来炊事员所说的一番话让钱永刚印象尤为深刻。他说:“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这番话让钱永刚感慨万分。
在钱学森夫妇的影响下,钱永刚也养成了重视秩序的好习惯。他和父亲一样,一直保持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钱永刚还非常勤劳,从很小的时候,就每天都会打扫楼前的空地,早晚各扫一次。
钱学森夫妇严格的家教,对钱永刚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钱氏家训》作为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对钱氏家族的后人来说可以说是无价的宝典。这篇家训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教导一代又一代的钱氏族人修身、齐家、治国。可以说,《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而钱氏族人自己对《钱氏家训》更是推崇备至。钱永刚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还特意说起了自己名字的来历。他告诉记者,由于钱家支脉较多,故曾有家规,从第30代孙起启用家谱———“继承家学,永守箴规”,而这八字箴言也因此成为钱学森一家的家训。“永健(钱氏族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子女,至今还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命名的。”由此可见《钱氏家训》在钱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幼时家贫,就是赖以《钱氏家训》,才得以读书识字。1895年,钱穆出生于七房里的长房——“五世同堂”之家。无锡钱氏有条家规:良田十万亩,每房儿子,均可分得一万亩;有了孙辈,则从各房儿子的土地里再分,代代沿袭。
由于人丁兴旺,到钱穆的父亲钱承沛时,“五世同堂”之家已日益贫寒。但是族人遵照《钱氏家训》的教导,对他们家进行提携,钱穆才实现了自己的启蒙教育,并进一步成长为史学大家。
钱学森和蒋英夫妇对孩子的教育之所以成功,可以说正是家规和家训的巨大影响使然。他们保持家庭整饬洁净的做法,也正是遵从秩序的表现。
自由和秩序就像天平的两端,自由过多,秩序就会变得混乱;而假如秩序那一头“管”得紧,人们的自由感就会相应减少。所以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必须寻求必要的平衡,尽量做到两全其美。
而从单个人来说,同样也要寻找守纪律和发挥自己个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就会进入秩序感渐增的时期。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常常有喜爱整齐的倾向。孩子们尽管年龄小,无法用言语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如果将他们置身于混乱之中,他们也会经常表现出痛苦的情绪。可以说,孩子们比大人更容易察觉秩序的混乱。
因此,父母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尽可能多地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和纪律性。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养成重秩序、守纪律的习惯,那么就会像拥有坚固地基的建筑物一样,能够在将来的成长过程中构筑稳定的人格。
虽然秩序不代表善良,却是通往善良的必经之路。因此,人生初期的秩序感很重要,它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要让自己的孩子守纪律、有秩序,就要从他们的日常生活抓起,要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定之规。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家里的各种用品、物件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每次使用后要物归原处;每日的饮食起居要有规律,要按时就寝和起床,按时进餐。
对孩子加强纪律教育,要懂得提高孩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学习也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不少孩子就是因为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旷课,最后才导致丧失学习积极性,成为落后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一定不要放松对孩子进行守纪律、有秩序的教育。
第20讲
亲爱——父母伯叔孝敬欢愉,
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钱氏家训》有言:“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这句话讲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体贴。这对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要明白,家庭是人一生的栖息地,在这个栖息地,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一个和睦的家庭,是事业发展的坚实后盾。
家是什么?家是一副重担,家是一份责任,它是我们人生的驿站,也是我们生活的乐园,更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又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无论你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只要一想到家,就会有一种亲情感回荡在心头。所有的人都有亲人,离不开亲人,而亲人就在家中。
每当夜幕降临,在外奔波了一天的人们,肩负着事业的重压,拖着疲惫的身躯所迈进的都是自己的家门。望着家人亲切的笑脸,闻着饭菜香味扑鼻,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
可是对很多人来说,要得到和睦幸福的家庭是不容易的。什么原因呢?对于家庭来说,清早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要闹矛盾、要吵嘴,这是必然的。此外,还有家人之间的兴趣爱好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不同,都会引起这样那样的矛盾。
同时,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的家庭,妯娌之间、连襟之间的矛盾自然就更不可避免,这些都需要家人用诚信友爱这根链条来连接、维持。如果淡薄或缺少了友爱,家就像一幢高楼基础没有夯实,随时有倒塌的可能。
现在的社会里,独生之女占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城市里,独生子女差不多是绝大多数。他们先天缺乏与兄弟姐妹互相关爱的环境,因此很容易养成娇气和任性的个性。由于独生子女受众人的疼爱和照顾,也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
过去有血缘关系的才叫亲,但现在夫妻对方的血缘也算在内。独生子女们虽然没有自己的亲兄弟、亲姐妹,但是父母却往往有很多兄弟姐妹,所以“家人”还是很不少的,七大姑、八大姨需要应酬,堂兄弟、表姐妹需要联络感情、和睦相处。
一个和睦的家庭,就像一个美丽的花园,妯娌之间、亲戚之间等的和睦关系不可或缺。彼此之间建立起互相尊重、爱惜、和睦的关系,这是享受家庭之爱、家庭之美的先决条件。因此,父母必须对独来独往惯了的独生子女加以教导,引导他们明白家庭和睦、亲戚和睦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关爱家人,懂得隐忍谦让。这个事情必须从小就做,只有这个基础夯实了,才能使家庭始终处于温馨、和睦、互敬互爱的氛围中,幸福的花朵才会永不凋谢。这是一种令人陶醉,让人舒心的境界。
钱家是个大家族,钱学森的父母辈兄弟姐妹很多,因此钱学森的堂兄妹、表兄妹也非常多,他们之间相处都很融洽。与钱学森接触最多、走得最近的,则是他的堂弟钱学榘,两人关系之密切简直不亚于亲兄弟。
钱学榘,1914年出生于杭州,比钱学森小三岁。钱学榘的父亲钱泽夫,跟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亲兄弟。钱学榘是独生子,正值上学的年龄,却遭遇家道中落,这样一来,连学费也成了问题。
作为钱学榘的叔叔,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就负担起了钱学榘姐弟的学费。钱学森和堂姐、堂弟一起读书学习,相处非常愉快。
钱均夫对钱学榘非常关爱,视如己出。钱学榘对得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十分珍惜,学习也还算上进。因此平日里,钱均夫在钱学榘面前话语不多,只有在关键的时刻,才会用三言两语关键的话,激励他加倍努力,催促他上进。
钱学森、钱学榘这一对堂兄弟之间不但关系很好,而且连学历都非常相似。由于钱学森年长于钱学榘,所以钱学榘几乎是前脚后步追着钱学森的步伐,沿着和他差不多的步伐一路走来。大略看起来,就仿佛是钱学森的“影子”。
1931年8月,年仅17岁的钱学榘在杭州安定学堂毕业之后,考取了浙江大学,在考生中总分排名第十一。这个成绩按说已经很不错了,浙江大学的校长是钱均夫的朋友,他得知这个消息,很是兴奋,急忙打电话给钱均夫,向他表示祝贺。
可是,钱均夫却对钱学榘说:“你考取的只是浙江大学,你森哥考取的可是交通大学呀!”当时,交通大学的声望在浙江大学之上,因此,钱均夫的这句话使钱学榘干脆放弃了浙江大学。
恰好交通大学的招生在浙江大学之后,于是钱学榘就赶往上海报考。考试十分顺利,他以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仅比当年钱学森考入交通大学时候的名次低一名。
就这样,钱学榘在交通大学攻读机械专业,成了钱学森的校友。两人在学习上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交通大学,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于1935年前往美国,入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一年后,钱学榘以总平均8987的高分毕业于交通大学,名列全校总均分第一名,此后就在清华大学当助教。钱均夫又对钱学榘说:“你在清华教书当然不错,可是你森哥到美国留学了。”
钱学榘受到激励,干脆去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而且同样报考航空专业。就这样,钱学榘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于1936年赴美,跟钱学森一样,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兄弟俩又成为校友,而且还在同一个系。
兄弟二人相互提携、相互关爱、相互激励的故事在人们中间传为美谈。后来,钱学榘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博士学位后,一直在美国从事航空研究,成为美国波音公司高级工程顾问。
1949年,钱学森曾经劝说钱学榘回到中国,但钱学榘出于理念上的差异,决定留在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钱学森回国之后,由于中美关系不好,两人之间的交流也很少了。但是兄弟之间的情谊却没有减少。
1979年,钱学榘和夫人李懿颖、长子钱永佑以及长媳回中国,给父母上坟。他们来到北京的时候,钱学森前往钱学榘下榻的华侨饭店看望钱学榘一家。亲戚之间多年未见,彼此相见甚欢。
钱学森和钱学榘兄弟二人的关系不但在于生活上的亲密无间、提携友爱,更在于学业上、事业上的相互鼓励、共同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人们处理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树立了一个很不错的标杆。
温家宝总理和网友畅谈的时候谈起自己的家庭,说道:“我和大家一样,也有一个家,上有90多岁的父母,下有儿孙。我觉得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我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太少……但是我还是希望全家人一起吃顿饭,在吃饭时听孙子给我讲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我经常比不过他。我也愿意在他们过生日的时候,看他们唱唱歌、跳跳舞。我和大家一样,是个恋家的人。”对家庭的爱,对家庭成员的爱,为我们提供了精神的寄托,让我们找到精神栖息的乐园。
伏尔泰有这样一句名言:“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这句话未必正确。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家就是天堂;而如果彼此之间不懂体谅、恶语相向,家倒不如说是地狱。
因此,“家庭和睦”是人人追求的。家庭和睦的基础是一家人合理地分工协作、各人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互相尊重、信任和体谅等。只有正确的共识,才能产生健康的和睦。
很多人都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外人真的无法分辨真伪,因此家是一个最不讲理的地方。这不是一句随随便便说出的话,在很多时候确实是实情。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想要做到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甚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学很多东西,讲究很多艺术。
宋代有个很多世代都不分家的大家族,得到朝廷的旌表。皇帝问家长,如何做到家庭和睦的?家长没有答话,用笔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百忍成金。家庭要想和睦,宽容和谦让不可或缺。中国自古就讲究“家和万事兴”。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因此家庭成员之间都得有谦让宽容之心。孩子们从小就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只是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
和睦的家庭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更应当以身作则,以宽大的胸怀对待丈夫的家人、妻子的家人,处理好婆媳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懂得家庭价值、维护家庭和睦的人。
第21讲
传承——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氏家训》有言:“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祖宗虽然已经远离我们,但是在祭祀的时候也一定要心诚。即使子孙的天分不高,资质不好,也一定要让他们读诗书。这句话的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如何对待祖宗和先辈,另一方面则是说如何教育下一代,两者合在一起,说的就是家族的传承关系。
现在,祭祖的仪式已经不是那么隆重了,但是我们还应该保持对祖先的尊敬。这里着重说一说“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教育问题。诗书是古代人教育的主要内容,放在今天来说,就是要重视子孙的学习,要加强对子孙的教育。孩子们要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自觉学习、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学习,文化才能不断传承。具体到一个家庭来说,诗书传家的家庭传统就显得无比重要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告诉我们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何等重要。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起源于家庭,不管走多远,家庭的影响往往在你身上若隐若现,伴随一生。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重视起来,才能让子女走向成功。而这种传统不断延续,就是重视子女教育的良好家风。
自古以来,我国的很多家庭就有重视教育的良好家风。比如历史上的江浙一带,“诗书传家”几乎是许多家庭的内在动力,一些著名的家族应运而生,钱氏家族最为著名。这些家族中的人才优势,往往孕育于家族文化的丰厚土壤。“欲高门第,需要行善”“诗书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家庭文化氛围就这样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重要支柱。
从小的方面来说,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关乎孩子以后的成长,关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走向;从大的方面来说,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则关系着国运和民族的兴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就现在来说,教育对于建设现代文明的国家几乎意味着一切。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决定了国民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父母须知,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主人,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因此,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作为父母,一定要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重视起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一个家族得以兴旺的前提条件。
孩子们也要认识到,学习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和追求。学无涯,思无涯,其乐亦无涯。只有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人,这个基础从小就要打好。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他的父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
钱氏家族一向对教育非常重视,钱玄同更是如此。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干将,他在“五四”前后,先后出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还担任《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当时的风云人物。
钱玄同号召别人破除旧思想、旧道德,在自己的家庭内部也坚定不移地实践这一思想。他常向儿子钱三强灌输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告诉他时代是往前的,督促他对社会要有改革的热情,要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改造社会。
为了让孩子从小体验“改造社会”的艰辛,钱玄同带着6岁的钱三强一起参加了“五四”运动中的游行。父亲的言传身教在钱三强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种子。
虽然钱玄同在古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钱玄同对孩子的教育却没有强制性的规划。钱三强中学快毕业的时候,好多人对钱玄同说:“你是搞语言文字的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可是钱玄同笑笑说:“那要看孩子的态度和兴趣!”
他对钱三强说:“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你的主意,由你自己去选择。但是一个人应当有科学的头脑,对于一切事物,应当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求其真相,判定其是非,然后定改革的措施。”
正是这种不强制、不包办的教育态度,让钱三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当钱三强告诉父亲说自己要学习工科的时候,钱玄同欣然同意。
钱玄同不但在对未来的选择上给了孩子很大的自由度,而且也懂得抓住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鼓励,加强引导。钱三强中学的时候进入北大预科班,由于以前没有英语基础,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钱玄同怕他打退堂鼓,及时鼓励他说:“目标既然确定了,就应当用艰苦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是属牛的,克服困难要有一股牛劲!”钱三强很受激励,坚定地说:“爸爸,你放心,我会把牛劲使出来的。”后来,钱三强果然使出了牛劲,如愿以偿地考取清华大学,攻读物理。
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钱三强获得了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可是在出国前夕,钱玄同却染上了重病,钱三强为此踌躇不决。这时候,钱玄同又激励他说:“你学的科学,将来对国家有用,你还是出国好好学习吧!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钱三强这才下定了决心,远赴巴黎求学。
钱玄同对钱三强的教育方式是钱三强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钱三强做了父亲之后,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差不多采用了相似的办法:为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路,在关键时刻给予激励和帮助。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孩子钱思进也获得了斐然的成就。钱思进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教授。他在实验高能粒子物理、网格计算在高能物理中的应用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钱氏家族对孩子的教育异常重视,诗书传家、教育立身的理念影响了一辈又一辈的钱氏族人。不管家境多么困难,不管世事怎样变化,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这是大多数钱氏人家的选择。在这方面,我们从钱玄同、钱三强、钱思进一门三代的教育传承中不难看出端倪。
清朝名臣钱陈群幼年丧父,母亲陈书每天晚上督促孩子们在油灯下读书,自己则借着油灯的光在旁边纺纱搓麻。许多年之后,钱陈群请人画了一幅《夜纺授经图》,描绘当年夜深人静时,母亲一边纺纱,一边教子读书的情景。钱陈群为此画题诗,记述了母子俩的对话:
妈妈,我又饿又冷,一天到晚读书,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衣穿。
你不想读书,就好比我不愿纺织,女人不纺织会让人瞧不起,孩子不读书会让人惋惜。做人的道理就像纺织,千丝万缕,一旦错了就很难理顺。
钱氏家族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与此相似,史学家钱穆、科学家钱伟长小的时候家里都很贫穷,但是家里人却没有因此而让孩子放弃读书。
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说,教育都是通向成功的途径。在今天的社会中,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之间更是存在着直接关联,据统计,一个高中毕业生一生大约要比一个初中毕业生多挣10万美元,一个大学毕业生要比一个高中毕业生多赚25万美元。
犹太人的智慧世界闻名,他们看重文化,也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在美国的犹太人中有84%的人念过4年高中,有32%的成年人受过高等教育。犹太人父母告诉孩子,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中国父母也应该让孩子知道知识是唯一可以终生携带且享用不尽的财产。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这样的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这简单的话语常使人非常感动,这也是“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最朴素的表达。可是我们在现实中也常常看到一些令人不安的现状:一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一些发了大财、做了大官的父母,他们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后半生做出圆满的安排,孩子即使不学习,也照样可以衣食无忧地过一辈子。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只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欲,看似宠爱孩子,实际上到头来则是害了孩子。
……
Reviews{{'('+ commentList.posts_count + ')'}}
Have your say. Be the first to help other guests.
Write a review{{ showTranslate(comment) }}Show Less
{{ strLimit(comment,800) }}Show more
Show Original{{ comment.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VERIFIED PURCHASE {{groupData}}
{{ showTranslate(comment) }}Show Less
{{ strLimit(comment,800) }}Show more
Show Original{{ comment.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in_dtm) }} VERIFIED PURCHASE {{groupData}}
No related comment~
Review
{{commentDetails.user_name}}
{{ showTranslate(commentDetails) }}Show Less
{{ strLimit(commentDetails,800) }}Show more
Show Original{{ commentDetails.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Details.in_dtm) }} VERIFIED PURCHASE {{groupData}}
Comments{{'(' + replyList.length + ')'}}
{{ reply.reply_user_name }}reply to{{ reply.parent_user_name }}
{{ showTranslate(reply) }}Show Less
{{ strLimit(reply,800) }}Show more
Show Original{{ reply.reply_content }}
{{ formatTime(reply.reply_in_dtm) }}
That’s all the comments so far!
Please add your comment.
Report
If you find this content inappropriate and think it should be removed from the Yami.com site, let us know please.
Are you sure to delete your review?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