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老妈的春天
Currently unavailable.
We don't know when or if this item will be back in stock.
Specifications
Brand | Jingdong book |
Brand Origin | China |
Details
本书尚未出版,著名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已经高价买下影视版权!
为什么以前“父母很高大”,
而现在他们却“很渺小” ?
在儿女还没有做好准备,父母却老了……
老年是人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这本书,是为所有终会老去的人写的!
当儿女处于“人生上升期”遭遇父母步入 “老龄化”,意外突如其来,战争必然到来, 家庭成了新的主战场!
从“感念父母恩 ”,到“父母成为拖累 ”,甚至“父母皆祸害 ”——为什么越老越像“老小孩”?
小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老人们想做什么 ”、“如何真正关爱老人 ”,以及“如何处理好家庭事业人生和父母养老 ”的深刻话题。
不仅希望看到老爸老妈们如此,也希望我们老了时,还能守住人生的春天。
第一次揭示“中国式父母”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失落感
全面展示“中国式儿女”处于人生上升期面对养老问题的尴尬和无奈
“你翅膀硬了, 以为靠自己就能飞?”PK “老妈, 您比儿子还会作!”
生育、职业、剩女、金钱、教育、道德、养老、健康……当今家庭伦理诸多热点话题一一引爆。
当下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于衰老的恐惧,对于健康的渴望,对于子女的焦虑,对于家庭的情感寄托,对于社会宽容度的渴求……已经成为一个日渐凸显的新的社会问题。
在中国式家庭中,既有“老人退休回家”后如何重新找到自己位置的问题,也有“儿女面临上升期瓶颈”如何寻找向上的阶梯的难题。于是,家庭成了新的战场,两代人观念冲突不断,儿女不满意,父母不高兴,一个小小的事件,就会演变成战争。
书中三个退休妈妈,四个80后孩子,围绕着家庭、子女教育、工作、生活等矛盾,一幕幕中国式家庭伦理大战即将上演。
三个老妈, 随着退休生活重心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儿女、家庭、衰老、健康、情感依托等问题和焦虑,在放下对下一代的焦虑、勇敢面对新生活的路上,面临着重重挑战……
四个80 后孩子,性格迥异,在不同人生阶段追求着各自的梦想。然而她们的生活,却和身边的父母公婆交织在一起。在全家的一场场博弈中,她们……
夏景,实力派作家、畅销小说作者、都市题材编剧、专栏作家、撰稿人,新浪女性、搜狐女性、世纪佳缘等大型网站论坛情感专家。
作品多样,文字丰盈,题材多关注当代女性爱情、婚恋及心灵成长,视角广阔,关怀深切,文风睿智幽默,不乏细腻知性。
其情感博客和网络专栏,涉及当下社会关注的各种情感问题,被媒体称为“情感分析师”。对两性相处、家庭危机、亲子教育、人生幸福都有独到见解,惠及千万网友,帮助无数女性找到自尊自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口碑。
目前已出版长篇小说《单亲时代》、《同林鸟》、《吻别前夫》、《女生十年》、《好孕临门》、《女发言人》,随笔集《看好你的手机》、《差异的爱情才保鲜》、《给你爱的软实力》,情感问答集 《嫁得好不如过得好》、《爱情潜规则》等近二十部著作。其中《老爸老妈的春天》、《狮娘鸽爸》未出版就被华谊兄弟和陕西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买断影视版权,即将拍成电视剧上映。
“陪考家长”访谈录
老年是人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 // II
第一章 是妈,还是警察 // 1
第二章 艾真要独立 // 10
第三章 前世欠的儿女债 // 17
第四章 别人都在进步 // 25
第五章 像谁也不能像我妈 // 31
第六章 婚介所 // 37
第七章 显年轻比真年轻更重要 // 48
第八章 话外音 // 61
第九章 结婚就是妥协 // 66
第十章 漂亮舞伴 // 73
第十一章 问题百出 // 81
第十二章 裙子风波 // 90
第十三章 没脸没皮 // 94
第十四章 内分泌失调 // 99
第十五章 鸿门宴 // 105
第十六章 你是六指啊 // 111
第十七章 那个晚上 // 115
第十八章 婆婆发威老妈道歉 // 121
第十九章 胡乱懦夫斯基 // 126
第二十章 金朋鲍勃和老莫 // 132
第二十一章 王老师教认字 // 144
第二十二章 家丑不可外扬 // 151
第二十三章 “鬼家的鬼” // 157
第二十四章 大闹麻将馆 // 161
第二十五章 怎样度过更年期 // 167
第二十六章 尽买些没用的 // 173
第二十七章 本家大哥 // 180
第二十八章 阳奉阴违 // 184
第二十九章 笑容尴尬 // 189
第三十章 下河和绝食 // 195
第三十一章 小花园女强人 // 202
第三十二章 地沟油事件 // 209
第三十三章 最后通牒 // 216
第三十四章 隆胸 // 220
第三十五章 酸儿辣女 // 226
第三十六章 是城里人不 // 231
第三十七章 喜欢不来电 // 237
第三十八章 大哥你真有才 // 245
第三十九章 儿子的婚姻 // 251
第四十章 唢呐和投资 // 255
第四十一章 离婚 // 263
第四十二章 杂拌 // 267
第四十三章 致橡树 // 272
第四十四章 神秘电话 // 277
第四十五章 蛇蝎老妈心 // 283
第四十六章 天上掉下个后公公 // 291
第四十七章 演出服 // 298
第四十八章 扮爸爸 // 304
第四十九章 老茧手 // 309
第五十章 骗子开店 // 315
第五十一章 儿子出生 // 318
第五十二章 大出风头 // 323
第五十三章 老茧手(2) // 329
第五十四章 刀、发、骚 // 334
第五十五章 开往春天的列车 // 340
第一章 是妈,还是警察
“是你妈。”
“是你妈。”
电话响起时,杜小乐和李春来正在“晨练”。
天还没有完全亮透,光线从靠墙的窗帘边上,聚起淡淡的灰白。一只小鸟,仿佛被屋内的铃声所惊吓,发出尖锐的鸣叫,擦着窗户,扑棱扑棱地飞走了。
两人一起停止了动作,等这恼人的声音自行消失。十秒过后,铃声依然不屈不挠。李春来叹一声,终于颓然倒下。小乐抓起了话筒。
“喂——”
她撇起下巴,伸出食指,指着李春来,那意思表明打电话来的,肯定是婆婆。
果真!
“小乐吗?”赵素棠的大嗓门仿佛就着鼓风机吹到话筒这边,连李春来都忍不住掏了下耳朵。
“春来在不在?”
不等小乐回答,李春来抢过了电话,叫了一声“妈”!
小乐是个幸运儿,又美丽又聪明,家境谈不上富裕,但也从没差过钱。而且性格开朗,三十不到。上学,工作,结婚,交友,居家,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美中不足的,一是婆婆赵素棠,二是亲妈张如芬。
和很多老太太一样,她们都有些难缠,都有些固执己见。唔,即便错了,那也是无辜的,都有着对自尊过分敏感的维护。
张如芬喜欢用别人家的好孩子来举例,赵素棠热衷参与子女的大事小情。她们最大的共同之处是:说不过你时,便立刻掉回枪口,成为那个容易受伤的女人。
两人退休前都在同一家厂里工作。国光厂曾是军工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制时大难不死,留存至今,渐渐变大变强。厂里光在职职工就有三万多。厂区早变成了一个小城市,医院、超市、饭馆、酒店,应有尽有。还有各种活动中心,除了音乐广场,还有绿地公园,那里是好几万退休职工的活动基地。
赵素棠是工人,四十岁不到,丈夫就因工伤亡,从此带着女儿李腊妹和儿子李春来生活。现在跟尚未结婚的女儿李腊妹住在一起。虽然退了休,可家事、友事、邻居事,没一样不让她操心,整日介忙得颠颠屁儿。
退休前,张如芬可是厂里的红人。说起来也巧,她还是和赵素棠同一年进的国光呢。本来都是工人,但她积极要求进步,当了技术标兵,又入了党。第三个年头,就被厂里推荐去上了两年中专。毕业后转干,当过省里的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荣誉无数,官运颇佳,退休前是四分厂的党支部书记,响当当的一把手。
丈夫杜光明,是北航毕业的高材生,退休前已是厂里的总工。他为人随和,不争不抢,工作特别认真,喜欢靠技术吃饭。退休后还能时不时做点项目,赚点外快。所以,从经济上讲,张如芬的家境明显比赵素棠家要过得宽展。
李春来研究生毕业后,在市建筑工程设计院工作,工资一般,可设计费或奖金什么的挺高。
小乐大学毕业,进了离国光厂不远的一家台湾人办的大型食品公司做会计,平时工作不忙,月底几天就要脚朝天。
张如芬和赵素棠十七八岁就认识了,但从没做过好朋友。赵素棠文化不高,年轻时就是大嗓门,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后来李春来的爸出了事,她一人拉扯着俩孩子,工资又低,好多年里都是厂里的特顾对象。张如芬对赵素棠有点看不顺眼,倒不是势利眼儿,而是赵素棠身上那种特八婆的气质,让积极分子女干部张如芬不舒服。
赵素棠认为,认识一个人,就要了解对方的所有。包括干什么工作、和谁是朋友、收入多少、存款多少、平时爱吃什么、几点睡觉、爱玩什么、有没有掌握什么人的秘密、和谁关系好和谁不好、是否有什么疾病、最近有没有倒霉事、孩子有啥毛病……她没隐私这个概念,如果你跟她提隐私,她就认为你是看不起人,或是假模假式。她也没啥低俗或高雅的概念,如果你跟她说老婆舌还不如看一两本书,她就会认为你装腔作势,孤家寡人。
偏偏女儿小乐就和李春来好上了,而且偏偏两人一见钟情。要不是李春来这孩子不错,对小乐更没得话说,张如芬哪里能接受赵素棠当亲家母呢?
第二章 艾真要独立
十五年前,高稚影离婚前夕,被查出得了子宫肌瘤。谁也不知道这个神秘的瘤子,何时来到她的身体里,又是以怎样的速度,分裂变大成长的。她自己是医生,却如此糊涂,同事们都说:“你真是不要命了!”妇科医生直接说:“赶紧手术,否则就要出大事了。”
手术前,她却流血不止,血色素降到最低。大出血的时候,没法动手术,她在医院住了两天,想想家里残疾的女儿离不开人,丈夫的心又早就不在家里了,她咬咬牙,出院了。出来后,该干啥干啥,只当没有瘤子这一说。奇怪的是,以后肌瘤在她体内多年,竟也相安无事。
二十天后,血止了。再然后,她一直忙忙碌碌,和从前一样。丈夫闹着要离婚,他说他从小到大,都很优秀,是大家眼里羡慕的对象。结婚后,生了一个双腿残疾的孩子,成了别人眼里同情的对象,心理落差实在太大。但最生气的还不是这个,而是高稚影的态度,好像这一切,都是她该受的,是早在她意料当中的事儿一样。
她连点脾气都不发,更不会半夜哭泣。这到底算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个孩子,是她蓄意报复他的阴谋不成?
男人的话说得偏激,高稚影想起那句老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离就离吧,这样的事情她见过太多了。多少家庭,不都是因为病孩子,父亲承受不了压力,一走了之?
他并不知道她不哭不闹不伤心的背后,其实也是说不出的绝望。很多个夜里,她闭着眼睛,在黑夜中捕捉着外面各种各样的声音,想象着自己离这间房子、这张床、这个人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以致后来甚至隐约听见了郊外的火车开过时,碰撞铁轨的声音。那时,她的心,跟着火车,走远了。
作为从疾病、离婚、悲观、绝望中幸存下来的人,高稚影太明白穿越低谷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了。也许像是赛车,正是那些危险的弯道,才让人生有了意义吧。
现在的她,看上去快乐、优雅、张扬,在同龄人中活得很是潇洒,其实她知道,外人眼里的自己,和她真实的自己,并不一样。
别人说她率性,其实她只是多了点勇气。还有很多人,说她花哨,可其实她只是在磨折之后,更懂得了天真的宝贵。
这些心灵的感悟,高稚影很难用精准的语言讲述出来,而且,她也知道,对没有相似经历、或对内心的成长并无要求的人来说,这些感悟,无疑对牛弹琴。
所以,她很少谈论自己,更很少去探究别人的生活。每个人,都只是在不同的道路上,品尝着差不多相同的滋味吧——她这么想。
一眼就看见了小皮,手里正拿着个树枝乱劈,还运丹田之气呢,呼咳哈地。旁边没一个孩子敢靠近,见有孩子过来,他就举着树枝冲过去。
小小手一指:“看,阿姨。他占了我们的地盘,还不许我们过去。”
端端问:“你们的啥地盘?”
小小说:“树荫底下,我们在玩过家家。小皮一来就要当爸爸,我们不许他当,他就拿树枝打我们。”
这时另一个小胖子走过来,给端端看他的胖胳膊:“阿姨,看,我这里都被小皮戳红了。”
端端又可笑又可气,问小胖子:“你一定是爸爸喽。”
小胖子点点头:“我和东东都是爸爸。”
端端快要笑出来了,问小小:“你是妈妈吗?”
小小很严肃地点点头。
端端很想问她:“既然能有两个爸爸,再加一个又何妨呢?”
见端端来了,小皮兴冲冲地跑了过来。端端板着脸,问他:“你拿树枝打小朋友了?”
小皮这才反应过来妈妈是来收拾他的,小小他们已经告状了。不由恼羞成怒,大声说:“是他们先欺负我的,他们不跟我玩。”
端端说:“不跟你玩你也不能打人啊!”
小皮说:“我没打人,我是给他们看爷爷给我做的树枝,我要教他们认拼音!”
端端说:“嗬,你还有理了!你拿树枝怎么教人家拼音!”
小皮后退两步,拿手里的枝条唰唰扫了一下脚边的地,然后将这枝桠放在地上,问端端:“妈妈,你看,这是什么?”
端端瞪大眼睛,看半天啥也没看出来。小胖子却看出来了,兴奋地喊:“是J,是J。”
端端那个气啊,她手搭凉棚,朝远处望去。终于,在另一棵大树下面,看见了赵栓锁。他果真背着手,正站在一圈人后面,看别的老头下棋呢。只见他衬衣开着,头皮剃得溜青,脚下是双厚底手工布鞋。隔那么老远,端端仿佛都能闻到窑洞的土炕味。看来他是把这儿当成村里的田间地头了,还真能自得其乐呢。
端端拉着小皮的胳膊,让他站起来。
“站直,低头。”
“干吗呀,妈妈?”
这臭小子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闯了祸,得罪了其他小朋友。他到底是智商有问题,还是情商有问题呢?
端端手指戳着儿子的头,大声训斥道:“给小朋友们道歉!”
小皮这才知道,母亲不是来验收他学习J 的情况的。他眨巴着无辜的小眼睛,又委屈又悲伤,被妈妈一骂,他会条件反射地找爷爷。于是,院子里顿时响起了小皮凄厉的哭喊:“爷爷——”
端端二话不说,一巴掌就打了过去。小皮的哭声更响亮了。
见小皮挨打了,小小等一干小朋友,又于心不忍了。在心里,他们可能觉得孩子们应该是属于一个集团的,大人打孩子,很容易令他们兔死狐悲。几个孩子一起踮起脚来,抱住了端端的胳膊。
“阿姨,别打小皮。”小小这会又当女英雄了。
端端问:“小皮,你道歉不?”
小皮摇头抽噎,不敢喊爷爷了。
爷爷已经听见了,正大步流星地赶过来。巧的是,从超市买东西回来的陈昊天也正进院门,这一家三个男人,顿时站成了一排,满含敌意地望着端端。
爷爷问:“咋啦咋啦?”他把咋念成四声,显得特别生气:“你咋当着这么多人就对娃动手呢?你这让娃的脸往哪放呢么?”
陈昊天看端端的表情,也特别愤怒。小皮立刻知道援军来了,他一手抱爷爷的腿,一手抱爸爸的腿,做出一副受气包的可怜样来。
端端里外不是人,竟转向小小求援:“你说,阿姨做错了吗?”
小小眨眨眼睛,不回答。
端端鼻子里哼一声,转身就要走。小皮低头时猛然瞧见了陈昊天提的环保袋里的东西,激动地大喊:“妈妈妈妈,爸爸买了冰糖葫芦,我可以吃吗?”
……
陪考家长访谈录
老年是人生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
——夏景谈“老龄化”的社会与教育问题
夏景+许洁/文
1.小说里小乐和婆婆妈妈共处一个屋檐下的种种“闹剧”,似乎是不能避免的“战争”,但是放到现在家庭生活中,都是独生子女,哪能拒绝父母上门?你是怎么看待父母参与儿女生活这个问题的?
《老爸老妈的春天》这本书,主要写的是生于五十年代的父母,和生于八十年代的儿女两代人之间故事。
书中有三个退休母亲,她们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自己和儿女的生活:
张如芬早年工作投入过多,对孩子对家庭关心甚少,退休后,为了弥补遗憾,变得事无巨细全权包办。这样的情形,其实在很多家庭都可以看到:孩子尚小,父母觉得照顾小孩是种负担,缺乏耐心,或暴力或冷漠,让孩子在最需要关爱的年龄,却饱尝孤独和恐惧。等到孩子成年了,该自己飞翔了,家长却又处处控制,事事批评,美其名曰是为你好,其实反射出的,只是自己对生活的担忧和胆怯。
至于赵素棠,她是典型的一辈子以家庭为主的母亲,愿意替别人操心替他人着想,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地围着孩子锅台团团转。而且她跟什么人,都不分你我,纠缠不已。以为这就是亲密是和谐,却没意识到破坏了轻松自在的良好关系。这种热切参与他人生活的人,往往也特别容易被他人所伤害,所以赵素棠总感觉自己被儿女嫌弃了,满心怨言,认为自己好心没好报。
高稚影高大夫,是个早年离异的单身母亲,女儿身有残疾,两人相依为命。孩子感觉自己年龄大了,应该离开母亲独立了。高稚影虽然特别担心,但是没有阻拦,因为她一直鼓励女儿要比正常人更自立更勇敢。她送女儿去了出租屋,看见水池里有脏碗,也没有帮忙去洗。因为她想:孩子大了,就应该自觉地离她远一点,过多的影响和关爱,会成为她成长的负担。
高稚影是我心目中一个比较完美的母亲形象。她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也知道什么阶段去做什么事情。不过我们在身边看到的,却是更多像书中张如芬和赵素棠这样没有界限感的母亲,因为自己的处处插手,让大家都痛苦不堪。
在很多二三线城市,都有大量杜小乐李春来这样的年轻人,单位、父母家、自己家,都在很近的范围内。不说每天,至少一周好几次吧,会互相串门嘘寒问暖。更有不少像赵端端这样进城后把父母接来跟自己住的。要离开父母的关注和关心,几乎是不可能的。小乐呢,因为怀孕生子,婆婆妈妈一起上门,谁都想占领关心的高地,谁都不愿意当落后分子,结果让小乐感觉活力被消耗,被控制得密不透风,终因积累过多愤怒而情绪崩溃。
父母过多参与成年儿女的生活,我是不赞同的。但这在中国却是个很普遍的问题,常常看到的情况是,儿女不满意,父母也不高兴。噢,学费房子车子工作结婚孩子,哪一样不让父母包办,一转身却又大喊大叫要独立要自由------有本事你别啃老呀,有本事你十八岁就离开家啊!你总不能一边要独立一边又抱着父母的大腿不撒手吧!儿女呢,儿女则说:你老这么处处辖制着我,工作赚钱、恋爱情感、同事朋友、孩子教育、夫妻关系,样样都要批评都要插手,可也没见你比谁混得更高明啊,怎么就这么多意见和建议啊?都快二十二世纪了,你说的还是哪个朝代的教训啊?
这,可能就是中国的现实吧。独生子女政策,更加加剧了父母参与儿女生活的热情。但传统的家庭观念,确实又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相信理性的父母,总会懂得要适时放手,聪明的孩子,也总会体谅父母的苦心。
小说里赵端端的爸爸老赵头对外孙小皮的教育,带来爆笑,也引发出家庭矛盾,这是存在于很多家庭的“隔代溺爱”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隔代溺爱,这可不是什么新问题,自古就有不疼儿子疼孙子的说法。一个原因是人老了,耐心有了,时间有了,经验也有了,对小孩子不会再像年轻时那么容易烦躁了,而且因为不是父母,娇宠起孙子来也没有压力。
书中的老赵头是个从陕北农村进城来帮女儿带外孙的姥爷。他自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朴实简单顺其自然。他喜欢外孙像田间地头的野草一样生机勃勃。可闺女赵端端却不这么想。她一心要让儿子考进外语实验学校,早教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但因为经济拮据,没法让儿子上价格昂贵的补习班,就委托父亲盯紧一点。偏偏赵栓锁毫不在乎,他更关心外孙有没有玩得痛快,而不是会不会念波泼摸佛。
隔代教育,确实是个新时代下的新问题。对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大多很少盯过他们的学习,孩子主要靠学校和老师。尤其是小学阶段,补习班家教之类的,也没有像今天这么流行。但八十年代的年轻父母,就明显不同了。大家都在抓,都在学了这个学那个,你不抓紧,立刻就落后了。端端的紧迫感是有道理的,和父亲急红眼闹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
偏偏小皮又不是个老师眼里的乖巧孩子。他没心没肺的,好奇心模仿能力都特别强,要学唢呐、要搞笑、要跟妈妈斗智斗勇,还得不让自己的嘴巴吃亏……他可太忙了,哪里有时间坐下来学算术拼音呢?
本书尚未出版,著名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已经高价买下影视版权!
为什么以前“父母很高大”,
而现在他们却“很渺小” ?
在儿女还没有做好准备,父母却老了……
老年是人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这本书,是为所有终会老去的人写的!
当儿女处于“人生上升期”遭遇父母步入 “老龄化”,意外突如其来,战争必然到来, 家庭成了新的主战场!
从“感念父母恩 ”,到“父母成为拖累 ”,甚至“父母皆祸害 ”——为什么越老越像“老小孩”?
小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老人们想做什么 ”、“如何真正关爱老人 ”,以及“如何处理好家庭事业人生和父母养老 ”的深刻话题。
不仅希望看到老爸老妈们如此,也希望我们老了时,还能守住人生的春天。
第一次揭示“中国式父母”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失落感
全面展示“中国式儿女”处于人生上升期面对养老问题的尴尬和无奈
“你翅膀硬了, 以为靠自己就能飞?”PK “老妈, 您比儿子还会作!”
生育、职业、剩女、金钱、教育、道德、养老、健康……当今家庭伦理诸多热点话题一一引爆。
当下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于衰老的恐惧,对于健康的渴望,对于子女的焦虑,对于家庭的情感寄托,对于社会宽容度的渴求……已经成为一个日渐凸显的新的社会问题。
在中国式家庭中,既有“老人退休回家”后如何重新找到自己位置的问题,也有“儿女面临上升期瓶颈”如何寻找向上的阶梯的难题。于是,家庭成了新的战场,两代人观念冲突不断,儿女不满意,父母不高兴,一个小小的事件,就会演变成战争。
书中三个退休妈妈,四个80后孩子,围绕着家庭、子女教育、工作、生活等矛盾,一幕幕中国式家庭伦理大战即将上演。
三个老妈, 随着退休生活重心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儿女、家庭、衰老、健康、情感依托等问题和焦虑,在放下对下一代的焦虑、勇敢面对新生活的路上,面临着重重挑战……
四个80 后孩子,性格迥异,在不同人生阶段追求着各自的梦想。然而她们的生活,却和身边的父母公婆交织在一起。在全家的一场场博弈中,她们……
夏景,实力派作家、畅销小说作者、都市题材编剧、专栏作家、撰稿人,新浪女性、搜狐女性、世纪佳缘等大型网站论坛情感专家。
作品多样,文字丰盈,题材多关注当代女性爱情、婚恋及心灵成长,视角广阔,关怀深切,文风睿智幽默,不乏细腻知性。
其情感博客和网络专栏,涉及当下社会关注的各种情感问题,被媒体称为“情感分析师”。对两性相处、家庭危机、亲子教育、人生幸福都有独到见解,惠及千万网友,帮助无数女性找到自尊自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口碑。
目前已出版长篇小说《单亲时代》、《同林鸟》、《吻别前夫》、《女生十年》、《好孕临门》、《女发言人》,随笔集《看好你的手机》、《差异的爱情才保鲜》、《给你爱的软实力》,情感问答集 《嫁得好不如过得好》、《爱情潜规则》等近二十部著作。其中《老爸老妈的春天》、《狮娘鸽爸》未出版就被华谊兄弟和陕西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买断影视版权,即将拍成电视剧上映。
“陪考家长”访谈录
老年是人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 // II
第一章 是妈,还是警察 // 1
第二章 艾真要独立 // 10
第三章 前世欠的儿女债 // 17
第四章 别人都在进步 // 25
第五章 像谁也不能像我妈 // 31
第六章 婚介所 // 37
第七章 显年轻比真年轻更重要 // 48
第八章 话外音 // 61
第九章 结婚就是妥协 // 66
第十章 漂亮舞伴 // 73
第十一章 问题百出 // 81
第十二章 裙子风波 // 90
第十三章 没脸没皮 // 94
第十四章 内分泌失调 // 99
第十五章 鸿门宴 // 105
第十六章 你是六指啊 // 111
第十七章 那个晚上 // 115
第十八章 婆婆发威老妈道歉 // 121
第十九章 胡乱懦夫斯基 // 126
第二十章 金朋鲍勃和老莫 // 132
第二十一章 王老师教认字 // 144
第二十二章 家丑不可外扬 // 151
第二十三章 “鬼家的鬼” // 157
第二十四章 大闹麻将馆 // 161
第二十五章 怎样度过更年期 // 167
第二十六章 尽买些没用的 // 173
第二十七章 本家大哥 // 180
第二十八章 阳奉阴违 // 184
第二十九章 笑容尴尬 // 189
第三十章 下河和绝食 // 195
第三十一章 小花园女强人 // 202
第三十二章 地沟油事件 // 209
第三十三章 最后通牒 // 216
第三十四章 隆胸 // 220
第三十五章 酸儿辣女 // 226
第三十六章 是城里人不 // 231
第三十七章 喜欢不来电 // 237
第三十八章 大哥你真有才 // 245
第三十九章 儿子的婚姻 // 251
第四十章 唢呐和投资 // 255
第四十一章 离婚 // 263
第四十二章 杂拌 // 267
第四十三章 致橡树 // 272
第四十四章 神秘电话 // 277
第四十五章 蛇蝎老妈心 // 283
第四十六章 天上掉下个后公公 // 291
第四十七章 演出服 // 298
第四十八章 扮爸爸 // 304
第四十九章 老茧手 // 309
第五十章 骗子开店 // 315
第五十一章 儿子出生 // 318
第五十二章 大出风头 // 323
第五十三章 老茧手(2) // 329
第五十四章 刀、发、骚 // 334
第五十五章 开往春天的列车 // 340
第一章 是妈,还是警察
“是你妈。”
“是你妈。”
电话响起时,杜小乐和李春来正在“晨练”。
天还没有完全亮透,光线从靠墙的窗帘边上,聚起淡淡的灰白。一只小鸟,仿佛被屋内的铃声所惊吓,发出尖锐的鸣叫,擦着窗户,扑棱扑棱地飞走了。
两人一起停止了动作,等这恼人的声音自行消失。十秒过后,铃声依然不屈不挠。李春来叹一声,终于颓然倒下。小乐抓起了话筒。
“喂——”
她撇起下巴,伸出食指,指着李春来,那意思表明打电话来的,肯定是婆婆。
果真!
“小乐吗?”赵素棠的大嗓门仿佛就着鼓风机吹到话筒这边,连李春来都忍不住掏了下耳朵。
“春来在不在?”
不等小乐回答,李春来抢过了电话,叫了一声“妈”!
小乐是个幸运儿,又美丽又聪明,家境谈不上富裕,但也从没差过钱。而且性格开朗,三十不到。上学,工作,结婚,交友,居家,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美中不足的,一是婆婆赵素棠,二是亲妈张如芬。
和很多老太太一样,她们都有些难缠,都有些固执己见。唔,即便错了,那也是无辜的,都有着对自尊过分敏感的维护。
张如芬喜欢用别人家的好孩子来举例,赵素棠热衷参与子女的大事小情。她们最大的共同之处是:说不过你时,便立刻掉回枪口,成为那个容易受伤的女人。
两人退休前都在同一家厂里工作。国光厂曾是军工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制时大难不死,留存至今,渐渐变大变强。厂里光在职职工就有三万多。厂区早变成了一个小城市,医院、超市、饭馆、酒店,应有尽有。还有各种活动中心,除了音乐广场,还有绿地公园,那里是好几万退休职工的活动基地。
赵素棠是工人,四十岁不到,丈夫就因工伤亡,从此带着女儿李腊妹和儿子李春来生活。现在跟尚未结婚的女儿李腊妹住在一起。虽然退了休,可家事、友事、邻居事,没一样不让她操心,整日介忙得颠颠屁儿。
退休前,张如芬可是厂里的红人。说起来也巧,她还是和赵素棠同一年进的国光呢。本来都是工人,但她积极要求进步,当了技术标兵,又入了党。第三个年头,就被厂里推荐去上了两年中专。毕业后转干,当过省里的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荣誉无数,官运颇佳,退休前是四分厂的党支部书记,响当当的一把手。
丈夫杜光明,是北航毕业的高材生,退休前已是厂里的总工。他为人随和,不争不抢,工作特别认真,喜欢靠技术吃饭。退休后还能时不时做点项目,赚点外快。所以,从经济上讲,张如芬的家境明显比赵素棠家要过得宽展。
李春来研究生毕业后,在市建筑工程设计院工作,工资一般,可设计费或奖金什么的挺高。
小乐大学毕业,进了离国光厂不远的一家台湾人办的大型食品公司做会计,平时工作不忙,月底几天就要脚朝天。
张如芬和赵素棠十七八岁就认识了,但从没做过好朋友。赵素棠文化不高,年轻时就是大嗓门,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后来李春来的爸出了事,她一人拉扯着俩孩子,工资又低,好多年里都是厂里的特顾对象。张如芬对赵素棠有点看不顺眼,倒不是势利眼儿,而是赵素棠身上那种特八婆的气质,让积极分子女干部张如芬不舒服。
赵素棠认为,认识一个人,就要了解对方的所有。包括干什么工作、和谁是朋友、收入多少、存款多少、平时爱吃什么、几点睡觉、爱玩什么、有没有掌握什么人的秘密、和谁关系好和谁不好、是否有什么疾病、最近有没有倒霉事、孩子有啥毛病……她没隐私这个概念,如果你跟她提隐私,她就认为你是看不起人,或是假模假式。她也没啥低俗或高雅的概念,如果你跟她说老婆舌还不如看一两本书,她就会认为你装腔作势,孤家寡人。
偏偏女儿小乐就和李春来好上了,而且偏偏两人一见钟情。要不是李春来这孩子不错,对小乐更没得话说,张如芬哪里能接受赵素棠当亲家母呢?
第二章 艾真要独立
十五年前,高稚影离婚前夕,被查出得了子宫肌瘤。谁也不知道这个神秘的瘤子,何时来到她的身体里,又是以怎样的速度,分裂变大成长的。她自己是医生,却如此糊涂,同事们都说:“你真是不要命了!”妇科医生直接说:“赶紧手术,否则就要出大事了。”
手术前,她却流血不止,血色素降到最低。大出血的时候,没法动手术,她在医院住了两天,想想家里残疾的女儿离不开人,丈夫的心又早就不在家里了,她咬咬牙,出院了。出来后,该干啥干啥,只当没有瘤子这一说。奇怪的是,以后肌瘤在她体内多年,竟也相安无事。
二十天后,血止了。再然后,她一直忙忙碌碌,和从前一样。丈夫闹着要离婚,他说他从小到大,都很优秀,是大家眼里羡慕的对象。结婚后,生了一个双腿残疾的孩子,成了别人眼里同情的对象,心理落差实在太大。但最生气的还不是这个,而是高稚影的态度,好像这一切,都是她该受的,是早在她意料当中的事儿一样。
她连点脾气都不发,更不会半夜哭泣。这到底算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个孩子,是她蓄意报复他的阴谋不成?
男人的话说得偏激,高稚影想起那句老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离就离吧,这样的事情她见过太多了。多少家庭,不都是因为病孩子,父亲承受不了压力,一走了之?
他并不知道她不哭不闹不伤心的背后,其实也是说不出的绝望。很多个夜里,她闭着眼睛,在黑夜中捕捉着外面各种各样的声音,想象着自己离这间房子、这张床、这个人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以致后来甚至隐约听见了郊外的火车开过时,碰撞铁轨的声音。那时,她的心,跟着火车,走远了。
作为从疾病、离婚、悲观、绝望中幸存下来的人,高稚影太明白穿越低谷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了。也许像是赛车,正是那些危险的弯道,才让人生有了意义吧。
现在的她,看上去快乐、优雅、张扬,在同龄人中活得很是潇洒,其实她知道,外人眼里的自己,和她真实的自己,并不一样。
别人说她率性,其实她只是多了点勇气。还有很多人,说她花哨,可其实她只是在磨折之后,更懂得了天真的宝贵。
这些心灵的感悟,高稚影很难用精准的语言讲述出来,而且,她也知道,对没有相似经历、或对内心的成长并无要求的人来说,这些感悟,无疑对牛弹琴。
所以,她很少谈论自己,更很少去探究别人的生活。每个人,都只是在不同的道路上,品尝着差不多相同的滋味吧——她这么想。
一眼就看见了小皮,手里正拿着个树枝乱劈,还运丹田之气呢,呼咳哈地。旁边没一个孩子敢靠近,见有孩子过来,他就举着树枝冲过去。
小小手一指:“看,阿姨。他占了我们的地盘,还不许我们过去。”
端端问:“你们的啥地盘?”
小小说:“树荫底下,我们在玩过家家。小皮一来就要当爸爸,我们不许他当,他就拿树枝打我们。”
这时另一个小胖子走过来,给端端看他的胖胳膊:“阿姨,看,我这里都被小皮戳红了。”
端端又可笑又可气,问小胖子:“你一定是爸爸喽。”
小胖子点点头:“我和东东都是爸爸。”
端端快要笑出来了,问小小:“你是妈妈吗?”
小小很严肃地点点头。
端端很想问她:“既然能有两个爸爸,再加一个又何妨呢?”
见端端来了,小皮兴冲冲地跑了过来。端端板着脸,问他:“你拿树枝打小朋友了?”
小皮这才反应过来妈妈是来收拾他的,小小他们已经告状了。不由恼羞成怒,大声说:“是他们先欺负我的,他们不跟我玩。”
端端说:“不跟你玩你也不能打人啊!”
小皮说:“我没打人,我是给他们看爷爷给我做的树枝,我要教他们认拼音!”
端端说:“嗬,你还有理了!你拿树枝怎么教人家拼音!”
小皮后退两步,拿手里的枝条唰唰扫了一下脚边的地,然后将这枝桠放在地上,问端端:“妈妈,你看,这是什么?”
端端瞪大眼睛,看半天啥也没看出来。小胖子却看出来了,兴奋地喊:“是J,是J。”
端端那个气啊,她手搭凉棚,朝远处望去。终于,在另一棵大树下面,看见了赵栓锁。他果真背着手,正站在一圈人后面,看别的老头下棋呢。只见他衬衣开着,头皮剃得溜青,脚下是双厚底手工布鞋。隔那么老远,端端仿佛都能闻到窑洞的土炕味。看来他是把这儿当成村里的田间地头了,还真能自得其乐呢。
端端拉着小皮的胳膊,让他站起来。
“站直,低头。”
“干吗呀,妈妈?”
这臭小子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闯了祸,得罪了其他小朋友。他到底是智商有问题,还是情商有问题呢?
端端手指戳着儿子的头,大声训斥道:“给小朋友们道歉!”
小皮这才知道,母亲不是来验收他学习J 的情况的。他眨巴着无辜的小眼睛,又委屈又悲伤,被妈妈一骂,他会条件反射地找爷爷。于是,院子里顿时响起了小皮凄厉的哭喊:“爷爷——”
端端二话不说,一巴掌就打了过去。小皮的哭声更响亮了。
见小皮挨打了,小小等一干小朋友,又于心不忍了。在心里,他们可能觉得孩子们应该是属于一个集团的,大人打孩子,很容易令他们兔死狐悲。几个孩子一起踮起脚来,抱住了端端的胳膊。
“阿姨,别打小皮。”小小这会又当女英雄了。
端端问:“小皮,你道歉不?”
小皮摇头抽噎,不敢喊爷爷了。
爷爷已经听见了,正大步流星地赶过来。巧的是,从超市买东西回来的陈昊天也正进院门,这一家三个男人,顿时站成了一排,满含敌意地望着端端。
爷爷问:“咋啦咋啦?”他把咋念成四声,显得特别生气:“你咋当着这么多人就对娃动手呢?你这让娃的脸往哪放呢么?”
陈昊天看端端的表情,也特别愤怒。小皮立刻知道援军来了,他一手抱爷爷的腿,一手抱爸爸的腿,做出一副受气包的可怜样来。
端端里外不是人,竟转向小小求援:“你说,阿姨做错了吗?”
小小眨眨眼睛,不回答。
端端鼻子里哼一声,转身就要走。小皮低头时猛然瞧见了陈昊天提的环保袋里的东西,激动地大喊:“妈妈妈妈,爸爸买了冰糖葫芦,我可以吃吗?”
……
陪考家长访谈录
老年是人生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
——夏景谈“老龄化”的社会与教育问题
夏景+许洁/文
1.小说里小乐和婆婆妈妈共处一个屋檐下的种种“闹剧”,似乎是不能避免的“战争”,但是放到现在家庭生活中,都是独生子女,哪能拒绝父母上门?你是怎么看待父母参与儿女生活这个问题的?
《老爸老妈的春天》这本书,主要写的是生于五十年代的父母,和生于八十年代的儿女两代人之间故事。
书中有三个退休母亲,她们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自己和儿女的生活:
张如芬早年工作投入过多,对孩子对家庭关心甚少,退休后,为了弥补遗憾,变得事无巨细全权包办。这样的情形,其实在很多家庭都可以看到:孩子尚小,父母觉得照顾小孩是种负担,缺乏耐心,或暴力或冷漠,让孩子在最需要关爱的年龄,却饱尝孤独和恐惧。等到孩子成年了,该自己飞翔了,家长却又处处控制,事事批评,美其名曰是为你好,其实反射出的,只是自己对生活的担忧和胆怯。
至于赵素棠,她是典型的一辈子以家庭为主的母亲,愿意替别人操心替他人着想,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地围着孩子锅台团团转。而且她跟什么人,都不分你我,纠缠不已。以为这就是亲密是和谐,却没意识到破坏了轻松自在的良好关系。这种热切参与他人生活的人,往往也特别容易被他人所伤害,所以赵素棠总感觉自己被儿女嫌弃了,满心怨言,认为自己好心没好报。
高稚影高大夫,是个早年离异的单身母亲,女儿身有残疾,两人相依为命。孩子感觉自己年龄大了,应该离开母亲独立了。高稚影虽然特别担心,但是没有阻拦,因为她一直鼓励女儿要比正常人更自立更勇敢。她送女儿去了出租屋,看见水池里有脏碗,也没有帮忙去洗。因为她想:孩子大了,就应该自觉地离她远一点,过多的影响和关爱,会成为她成长的负担。
高稚影是我心目中一个比较完美的母亲形象。她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也知道什么阶段去做什么事情。不过我们在身边看到的,却是更多像书中张如芬和赵素棠这样没有界限感的母亲,因为自己的处处插手,让大家都痛苦不堪。
在很多二三线城市,都有大量杜小乐李春来这样的年轻人,单位、父母家、自己家,都在很近的范围内。不说每天,至少一周好几次吧,会互相串门嘘寒问暖。更有不少像赵端端这样进城后把父母接来跟自己住的。要离开父母的关注和关心,几乎是不可能的。小乐呢,因为怀孕生子,婆婆妈妈一起上门,谁都想占领关心的高地,谁都不愿意当落后分子,结果让小乐感觉活力被消耗,被控制得密不透风,终因积累过多愤怒而情绪崩溃。
父母过多参与成年儿女的生活,我是不赞同的。但这在中国却是个很普遍的问题,常常看到的情况是,儿女不满意,父母也不高兴。噢,学费房子车子工作结婚孩子,哪一样不让父母包办,一转身却又大喊大叫要独立要自由------有本事你别啃老呀,有本事你十八岁就离开家啊!你总不能一边要独立一边又抱着父母的大腿不撒手吧!儿女呢,儿女则说:你老这么处处辖制着我,工作赚钱、恋爱情感、同事朋友、孩子教育、夫妻关系,样样都要批评都要插手,可也没见你比谁混得更高明啊,怎么就这么多意见和建议啊?都快二十二世纪了,你说的还是哪个朝代的教训啊?
这,可能就是中国的现实吧。独生子女政策,更加加剧了父母参与儿女生活的热情。但传统的家庭观念,确实又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相信理性的父母,总会懂得要适时放手,聪明的孩子,也总会体谅父母的苦心。
小说里赵端端的爸爸老赵头对外孙小皮的教育,带来爆笑,也引发出家庭矛盾,这是存在于很多家庭的“隔代溺爱”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隔代溺爱,这可不是什么新问题,自古就有不疼儿子疼孙子的说法。一个原因是人老了,耐心有了,时间有了,经验也有了,对小孩子不会再像年轻时那么容易烦躁了,而且因为不是父母,娇宠起孙子来也没有压力。
书中的老赵头是个从陕北农村进城来帮女儿带外孙的姥爷。他自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朴实简单顺其自然。他喜欢外孙像田间地头的野草一样生机勃勃。可闺女赵端端却不这么想。她一心要让儿子考进外语实验学校,早教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但因为经济拮据,没法让儿子上价格昂贵的补习班,就委托父亲盯紧一点。偏偏赵栓锁毫不在乎,他更关心外孙有没有玩得痛快,而不是会不会念波泼摸佛。
隔代教育,确实是个新时代下的新问题。对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大多很少盯过他们的学习,孩子主要靠学校和老师。尤其是小学阶段,补习班家教之类的,也没有像今天这么流行。但八十年代的年轻父母,就明显不同了。大家都在抓,都在学了这个学那个,你不抓紧,立刻就落后了。端端的紧迫感是有道理的,和父亲急红眼闹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
偏偏小皮又不是个老师眼里的乖巧孩子。他没心没肺的,好奇心模仿能力都特别强,要学唢呐、要搞笑、要跟妈妈斗智斗勇,还得不让自己的嘴巴吃亏……他可太忙了,哪里有时间坐下来学算术拼音呢?
Disclaimer
Product packaging, specifications and price are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notice. All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ducts on our website is provided for information purposes only. Please always read labels, warnings and directions provided with the product before use.
View Full Terms of Use {{ itemAct.title || '' }}*Disclaimer:Nutrition info is based on product packaging and for reference only. Content may vary due to version, language, or image differences. Please check the actual package. For questions on ingredients, allergens, or suitability, read the label or contact support.
Reviews ({{ commentList.posts_count }})
Community photos
View All{{ strLimit(comment, 200) }}
{{ comment.content }}
{{ comment.imageList.length }} photos
No related comment~
Have your say. Be the first to help other guests.
Write a reviewCommunity photos
View All{{ strLimit(comment, 200) }}
{{ comment.content }}
{{ comment.imageList.length }} photos
No related comment~
Review
{{ commentDetails.user_name }}
{{ showTranslate(commentDetails) }}Show Less
{{ strLimit(commentDetails, 800) }}Show more
Show Original{{ commentDetails.content }}
{{ formatTime(commentDetails.in_dtm) }} VERIFIED PURCHASE {{ groupData }}
Comments{{ '(' + replyList.length + ')' }}
{{ reply.reply_user_name }}reply to{{ reply.parent_user_name }}
{{ showTranslate(reply) }}Show Less
{{ strLimit(reply, 800) }}Show more
Show Original{{ reply.reply_content }}
{{ formatTime(reply.reply_in_dtm) }}
That’s all the comments so far!
Please add your comment.
Report
If you find this content inappropriate and think it should be removed from the Yami.com site, let us know please.
Are you sure to delete your review?
Cancel